哪一种“绿”属于绿色信托?似乎没有普适的、确切的定义。
《金融时报》记者采访了解到,通过近年来部分信托公司的积极探索,绿色信托业务实践与理论均得以丰富,业内也期待着绿色信托向可量化、可评价、可持续的新阶段继续深化。
理论与实践不断丰富
相对于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较为成熟的绿色金融服务,绿色信托还是个新事物。但作为金融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托业在服务实体经济、为节能环保产业及项目提供投融资金融服务方面积极作为。
近两年,信托公司存续绿色信托项目及资金规模都在持续增长。根据中国信托业协会发布的《中国信托业2017年度社会责任报告》,截至2017年末,信托公司存续绿色信托项目564个,资金规模1693.19亿元,涵盖污水管网工程、河道整治、新能源汽车、生物能源等多种业务类型;截至2016年末,信托公司存续绿色信托项目284个,存续资金规模1021.9亿元。
在绿色信托理论研讨方面,信托行业也积累了较为充分的研究成果。一方面,《绿色信托研究》被选入2018年度信托业重点研究课题,并已经完成了初步研究成果;另一方面,已有近半数信托公司设立了开展绿色信托业务的专业团队,通过运用绿色信贷、绿色股权、绿色资产证券化、绿色产业基金、碳交易、绿色慈善信托等多种金融工具,创新开展绿色信托业务实践。
“引导信托公司开展绿色信托业务、积极助力污染防治,是我们贯彻落实‘三大攻坚战’的重要举措之一。”在中国信托业协会(以下简称“协会”)日前组织召开的绿色信托标准制定研讨会上,协会党委书记、专职副会长(常务)漆艰明说,信托公司要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层面、贯穿公司治理的管理决策和体制机制层面、落实到员工行为和企业文化的建构层面开展绿色信托。
绿色信托呼唤统一标准
上述研讨会上,有与会者提出,信托公司开展绿色信托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的内在需求呼吁绿色信托标准的统一与规范,希望统一与规范能够尽快纳入绿色信托标准制定工作组的推进议程。
据悉,2017年6月,央行联合相关部门印发了《金融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将绿色金融标准化工程确定为“十三五”时期金融业标准化体系建设的重点工作之一。2018年9月,全国金融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金标委”)绿色金融标准工作组第一届全体大会在北京召开。日前,协会成立了绿色信托标准制定工作组,以此建立推进绿色信托标准化工作的组织保障和沟通平台,为后续制定绿色信托指引自律规范以及设计制作绿色信托产品统计报表奠定基础。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市场处副处长杨娉在研讨会上介绍,绿色金融标准化工程是央行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接下来将首先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框架,依“急用先行”原则确定需要优先制定的标准。希望协会组织的绿色信托标准制定工作组能够按照金标委和绿色金融标准工作组的统一要求和进展,充分有效落实。
漆艰明表示,作为行业自律组织,协会将积极推进绿色信托标准研究制定工作,引导更多信托公司科学、有效开展绿色信托业务实践,同时将做好宣传培训工作,让绿色信托的概念贯穿公司治理的管理决策和体制机制层面、落实到员工行为和企业文化的构建层面,促进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和谐发展。
业内人士认为,积极推进绿色信托标准的制定,将引导更多信托公司科学、有效开展绿色信托业务实践,更好体现信托行业服务实体经济产生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业务模式仍需深入探索
相较于信托业的整体资产管理规模而言,绿色信托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同时,信托公司在绿色信托业务模式上仍需深入探索和加强培育。
银保监会政研局产业金融政策处处长李晓文认为,凡是有利于节能减排、有利于应对气候变化、有利于资源的循环利用、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就应当属于绿色金融范畴。信托行业要坚持商业性和社会性的统一,同时要特别考虑到对环境和社会风险的控制,从而实现绿色信托的可持续发展。
还有业内人士提出,发展绿色信托业务要有相应的资源禀赋,信托公司需结合自身积累的资源,寻找适合的突破口;同时进行必要的人才储备。普益标准建议,信托公司制定绿色信托战略,将绿色信托纳入未来发展方向;推进绿色信托业务,加大对绿色产业的金融服务与支持;弘扬绿色企业文化,指引信托公司的公司治理、日常管理和员工行为。监管方宜加强政策引导,鼓励支持绿色信托发展,为其创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