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news center针对目前债券市场评级普遍存在的“虚高”现象,评级机构将迎来强监管,债市评级“泡沫”有望有效出清。《经济参考报》记者获悉,针对评级乱象,证监会与银行间交易商协会等债市监管机构正在对评级机构开展现场检查,交易商协会日前也启动了2018年评级机构业务市场化评价工作。
本月初,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发布的《2018年第二季度银行间债券市场信用评级机构业务运行及合规情况通报》显示,截至2018年6月30日,存续的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公开发行主体共计1744家,AA级、AA+级、AAA级占比分别为37.67%、32.57%、26.61%;AA+及以上发行人占比59.17%,同比上升3.85个百分点。其中,二季度评级机构级别上调和下调分别发生80次和32次。其中,级别上调集中在由AA级调升至AA+级,占上调次数的61%;级别下调的原级别分布于CC级至AA+级,原级别AA级的发行人家数占比55.00%。
具体来看,二季度新增五家违约发行人,且评级机构在发行人违约后大跨度下调级别。交易商协会通报认为,评级机构对信用风险的揭示及预警方面的能力不足。例如,大连机床、丹东港、凯迪生态等主体的多只AA级债券发生违约,违约后,评级机构采取断崖式下调评级的方式,一次性调降16个子级到C。
业内人士认为,二季度我国债券市场存在部分行业“扎堆”违约现象,很大一部分评级上调都存在水分。“二季度以来,AA级及以下的债很难发出来,发行人有动力让评级机构上调级别,评级上调集中在AA升到AA+也不足为怪了。”一位券商债券承销人士说。
WIND数据显示,2016年至今,评级公司对民营企业累计开展了276次评级上调行动。其中,联合(包括联合信用及联合资信)最多,上调数量为79次;大公国际次之,共62次;中诚信(包括中诚信国际及中诚信证评)与上海新世纪分别为55次和54次。
据悉,目前评级市场的行政规章、自律规则均对评级机构提供附属业务有明确的禁止性要求。2018年,证监会、交易商协会首次开展联合现场检查,堪称史上力度最强的一次现场检查,交易商协会近日也启动了2018年评级机构业务市场化评价工作。
(来源: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