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news center财政、货币政策 重在配合与聚焦
近日,围绕如何防范重大风险及应对当前经济发展遇到的问题,央行和财政部一些官员、学者就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进行了一番“隔空喊话”,因双方观点有针锋相对之处,引发广泛关注。
站在央行的角度,货币政策已经遇到瓶颈,根据央行7月13日发布的数据,6月末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8%,创历史新低。此前动辄10%以上增速,被认为是推升资产泡沫的主因,引发诸多质疑之声。虽然货币政策宽松能带来一定的效果,但并不能解决微观主体的风险偏好问题,实体经济融资贵、融资难一直存在。
既然货币政策一时难以解决结构性问题,自然而然就会求助于财政政策的转向。不过,财政政策当前面临的问题也不再是总量问题,而是结构性问题。比如上个月先后取消或调整了对新能源汽车和光伏行业的补贴政策,因为此前全行业补贴造成了产能过剩;一直推行的减税降费,受益的主要是大企业,小微企业因税收征管加强的对冲受惠不甚明显。
正常而言,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各有其功用。财政主要职能是促进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以及保证经济稳定和发展,而金融是指资金的融通,其目的是促进和支持实体经济。
此番央行与财政部“隔空喊话”,主要缘于地方债密集到期之际,如何应对地方融资平台的兑付。根据财政部公布的数据,今年上半年地方政府借新还旧债券已经达到1341.56亿元,与前两年不到3000亿元的到期债务相比,2018年到期债务约8389亿元,此后几年更是超过1万亿元。可以说,在去杠杆的背景下,地方债兑付问题已经成为一些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风险因素。
从造成地方融资平台债务危机的原因来看,财政部门和金融部门均难辞其咎。可以说,不管是防范地方债问题可能引发的风险,还是面对当前经济发展遇到的其他问题,财政和货币政策都不应互相推诿,而需要配合寻求解决之道。
两者配合的切合点可以是结构性扩张。财政政策方面,通过中央财政和地方政府债券发行来支持养老、医疗、生态旅游、信息消费和重点基建工程项目;在货币政策方面,可通过定向降准,让银行表内资金支持地方政府债券的发行,对冲宏观审慎收紧。以地方债问题为例,财政方面应该“堵后门、开前门”,坚决遏制违法违规举债,规范地方政府融资渠道,金融部门则在坚持去杠杆大方向不变的前提下,适当进行债务展期。
当然,不管是货币政策还是财政政策,未来都不应该“大水漫灌”,那样只能将风险延后并放大。而应该在总体稳健中性和适度积极的前提下,更加聚焦。其中,金融部门未来应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降低其融资成本。央行今年以来进行了三次定向降准,引导金融机构将新增信贷资金更多地投向小微企业,近期又联合五部委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意见》,其意即在于此。
财政政策则应该进一步推进减税降费。此前一轮轮的减税政策,受益者主要是大企业,未来应该更大力度向小微企业以及居民个人倾斜。除了传统的经济领域外,财政政策还要体现在教育、医疗、养老、社保等领域,致力于改善民生。
总之,不论是地方债务问题,还是其他经济发展中遇到的困境,都需要财政、货币政策互相配合,协调作用。同时,二者都应该更加聚焦,抓住经济问题的关键环节,精准发力、对症下药,以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