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news center《监管办法》第十一条规定:“私募基金应当向合格投资者募集,单只私募基金的投资者人数累计不得超过《证券投资基金法》、《公司法》、《合伙企业法》等法律规定的特定数量。”显然,公司制、合伙制私募基金的投资人数应当受《公司法》及《合伙企业法》的约束而不得超过50人(股份公司制不得超过200人),而对于“契约型”私募基金而言,在目前无其他法律规定的情况下,其应当适用《证券投资基金法》。
《基金法》第八十八条规定:“非公开募集基金应当向合格投资者募集,合格投资者累计不得超过二百人”,也就是说,“契约型”私募基金的投资者人数可最多不超过200人,突破了(有限)公司制、合伙制基金的50人限制。这一突破,对于基金参与主体,特别是基金管理人与销售服务机构而言具有重大意义,在做大基金规模的同时,也将使更多投资者收益。
误区一: 私募股权基金筹资和普通基金一样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投资期限非常长,因此其资金来源主要是长期投资者。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筹集方式不同于普通基金,通常采用资金承诺方式。基金管理公司在设立时并不一定要求所有合伙人投入预定的资本额,而是要求投资者给予承诺。当管理者发现合适的投资机会时,他们只需要提前一定的时间通知投资者。这存在一定的风险,如果投资者未能及时投入资金,他们按照协议将会被处以一定的罚金。因此,基金宣称的筹集资本额只是承诺资本额,并非实际投资额或者持有的资金数额。
在实际的筹资活动中,基金有一定的筹集期限。当期限满时,基金会宣布认购截止。同一个基金可能会有多次认购截止日,但一般不超过3次。
误区二:私募股权基金收益一直都会很高
通常人们在考察 PE 基金的收益情况时,会以时间为横轴,以收益率为纵轴画出一条曲线。通过长期观察,人们发现这条曲线的轨迹大致类似于字母J,因此这种现象被形象地成为J曲线效应。
形成J曲线效应的原因是,在一支 PE 基金运作之初,基金要开始支付管理费和开办费用,然而这时基金所投资的项目还无法立刻产生回报,使得基金在最开始的一段时间收益为负值。当经过一段时间后,基金开始有项目推出时,基金收益率就会快速攀升。
从投资者的角度,J曲线效应的启示是,在一项长期投资中过分看重短期收益情况不利于投资者追求并实现长期目标;而基金管理人的目标则是尽量缩短J曲线,以使基金尽早实现正收益。
误区三:PE 与 VC 两个产品没有什么区别
私募股权基金行业(PE)起源于风险投资(VC),在发展早期主要以中小企业的创业和扩张融资为主,因此风险投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成为私募股权投资的同义词。从 1980 年代开始,大型并购基金的风行使得私募股权基金有了新的含义,二者主要区别在投资领域上。风险投资基金投资范围限于以高新技术为主的中小公司的初创期和扩张期融资,私募股权基金的投资对象主要是那些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并产生稳定现金流的成熟企业,这是其与风险投资基金最大的区别。
误区四:私募股权基金和私募没啥区别
私募股权基金(PE)与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也就是股民常讲的「私募基金」)是两种名称上容易混淆,但实质完全不同的基金。PE 主要投资于未上市企业的股权,属于一级股权市场范畴,它将伴随企业成长阶段和发展过程,依靠企业价值的提升而获利。而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主要投资于二级证券市场,通过证券市场价格的波动获利。
对于投资者,选择股权投资基金首先选团队,没有好的管理团队,这个基金很难做出好的业绩;选择证券投资基金,首先选业绩,过往战绩往往预示这只基金对市场的把握能力。
误区五:股权信托与股权投资信托不一样吗?
股权信托与股权投资信托的不同在于:前者的委托人是拥有股权的股东,而后者的委托人是拥有资金而希望收购股权的投资人;前者的信托财产是股权,而后者的信托财产是资金;前者业务中受托人管理的重点是按照委托人意愿行使好股权,后者业务中受托人管理的重点是用资金收购预期可以获利的股权。
误区六:经济形势不稳,还是不敢投 PE 啊
私募股权基金管理人(GP)的投资风格很多,GP 倾向于投资熟悉的行业,GP 在目标企业的选择上有行业的偏好,而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都有不同的行业受利。即便是在经济形势不好的局面下,股权价格更容易被低估,股权投资也能取得超额收益。从历史业绩来看,私募股权基金,往往可以成功穿越经济周期,回报远远优于股票市场。
误区七:无形资产不值得投资
投资主要是看企业,把人放到一个次要的地位。中国本土 PE 一般成立时间不长,过去有的时候就是看人家的财务报表,看看固定资产有多少,对管理团队各方面花的精力不够。蒙牛的案例是大家经常说的,没有牛根生会有蒙牛吗?实际上企业第一位的还是人,人是企业唯一不可复制的经营要素。这一点一定要看清楚,在尽职调查过程中,其实无形胜于有形,就是无形资产的重要性甚至超过有形资产。
误区八:资金比资源重要
部分 PE 管理人觉得我能够做甲方,我能够做私募股权投资,因为我有钱。要知道,对 PE 来说,更重要的是要有资源。比 PE 有钱的机构很多,比如银行。银行为什么不做 PE?银行没有资源,银行很清楚,只有把钱借给企业,企业赚了钱给我利息。银行也知道,去投资做了股东的话,我管不了这么多企业,我没有那么多的专家打理这件事情。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对一个 PE 公司,资源比资金甚至还要重要。
误区九:尽职调查有专家就可以了
有些 PE 会认为,做尽职调查,就让会计师和律师去就行了。要知道,会计师和律师更多的是了解一个企业的过去,利用他的一些法律条款,会计师的一些准则,用静态的眼光去看待企业。一般来说,真正懂企业经营的会计师和律师是不多的。对企业来说,看过去时是看它有多少资产、资产上有没有瑕疵、或有负债等等。
看未来看什么?看它的业务,这个是最重要的,但这方面往往是会计师和律师的薄弱环节。投资者要真正挖掘出一个企业的价值,在于它的经营业务或者叫经营性的审计。在这个阶段,不要把期望值都掉在会计师和律师的身上,主要看你自己,或者说借助其他第三方的投资顾问(这个顾问是精通企业经营业务的)这些专家来帮你把握。
误区十:高科技就是高成长
也有很多人认为,高科技企业就是高成长企业,这种理解是有偏颇的。科技如果能带来成长,必须要带来现实的利润,带来现实的现金流。迄今为止,只有两种方式可行:一种是拓展外部市场需求,引领新的消费,如微软的视窗软件,迎合了整个 IT 时代的到来;另外一种方式是内部挖潜,就像沃尔玛一样,把一颗卫星放到天上,对全球的几百家店的物流、仓储、财务等方面进行集约化的管控,提高了整个公司的运营效率。只有外部扩张市场和内部挖潜这两种方式用科技的手段能够带来企业的新的利润增长点,给企业带来高成长,除此之外,没有第三种方式。
从科技角度来看,现阶段我们国家又有多少高科技企业呢?相对于欧美发达国家来说,我们实际上还处于起步阶段,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这么多的留学生到国外去学习,而国外到中国来留学的比较少,这其中一些还主要是进行语言方面的学习,真正学科技的不多。如果真的高科技等于高成长的话,相信今天很多理工科的教授包括一些博士等等,他们的收入应该远远高于今天的水平。
误区十一:只要赚钱就值得投资
也有人认为,有盈利机会的行业就值得关注。实际上,有些机会是生意而不是企业。比如,开家庭装修公司,做一个电脑维修公司,一年可能赚几十万,明年还可能增长 30%、50%,但这只是一个生意。这种行业壁垒非常低,很难形成品牌、渠道、网络这些竞争优势。
作为个人创业没问题,但作为一个企业行为,确实行业竞争非常的无序,很难把它形成一个规模化经营,在这个角度来说,尽管能赚钱,但它只是个生意,不是企业。它在投资的价值方面,是要打一个折扣的。
误区十二:对传统行业不屑一顾
有人片面认为,传统行业是不值得挖掘的,PE 追求的就应该是高成长的高科技企业。请注意,中国的优势恰恰在于有 13 亿的人口,我们的消费市场非常的庞大。目前,比较那些发达国家,我们在很多的传统行业上,行业集中度都是偏低的,还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这种空间有两种:一类是消费的升级、产业升级;一类是行业整合。如果能够把这两个要素挖掘好的话,实际上传统行业也有非常好、非常大的一些投资机会。
误区十三:规模就是效益
还有人认为,那我去做企业的话,要把企业做大,规模上去,自然就有经济效益了。要知道,规模大小不只取决于你的规模,关键是你有没有能力、精力把这么大的企业管好。就像管一个孩子,跟管十个孩子,这是两回事一样。一个企业并不是越大越好,实际上这是种艺术上的平衡。
误区十四:资本就是一切
有些 PE 是以资本运营代替生产经营的。资本本身没有创造价值,一个企业今天赚钱,税后利润一个亿,它的股票价格从五块变成十块,甚至到 100 块钱,利润还是这么多,没有创造价值。资本如果是毛,那皮就是产业经营,主营业务有盈利能力,资本才能创造出一个财富故事来。否则,企业本身没有盈利能力,是亏损的话,在外面再炒,那只能是泡沫,是概念,总有破灭的时候。
误区十五:企业需要的就是资金
有些 PE 管理者重投资轻管理。要知道,把钱投进去只是一个开始,「相爱总是简单,相处太难」,从恋爱到婚姻这是两个完全不同属性的阶段。很多 PE 在这个环节上心里准备不够,以为钱投进去,就是一个美好的开始了,有时恰恰相反。许多时候,企业不仅仅需要资金,更需要的是引进资金的同时,引进高效的管理体制。
误区十六:不问资金的来路
私募基金的钱有的时候是向不同的投资人募集来的,有的钱来路是正的,有的钱可能是灰色的,如果投资人本身出现一些问题的话,可能麻烦就大了。比如你现在托管一只基金,忽然之间发现它的投资人是厦门远华的赖昌星,你怎么办?事情就变的很尴尬。所以在资本募集的环节上,一定要注意资金的来路,要选择好投资人。
(来源:p2p黑板报)